分子式:C6H8O6
分子量:50-81-7
CAS号:50-81-7
性质:该品为白色结晶体。熔点为190-192℃,易溶于水,稍溶于
乙醇,不溶于
乙醚、
氯仿、苯、
石油醚、油类和脂肪。水溶液显
酸性反应,在空气中能很快氧化成脱氢抗
坏血酸。无臭,有
柠檬酸样酸味,是较强的
还原剂,贮存久后渐变成不同程度的淡黄色。抗坏血酸在于各种新鲜蔬菜和水果中。植物和许多动物能从葡萄糖醛酸开始进行生物合成维生素c,但人和猿等不能完成此
生物合成。人类所需的抗坏血酸都取自蔬菜、水果等含
维生素c的食物。1932年首次从柠檬酸汁内分离出结晶纯品。
制备方法:药用的维生素c是人工合成的。合成的方法有多种。一般是由
葡萄糖制成D-山梨醇,再用黑
乙酸菌(Acetobacter Suboxydans)氧化发酵,生成
L-山梨糖,经缩合生成二丙酮-L-山梨糖,再氧化生成二丙酮-2-酮-L-葡萄糖酸,然后酯化成2-酮-L-葡萄糖酸甲酯,与
甲醇钠作用生成
抗坏血酸钠,与盐酸加热制成抗坏血酸。将该品以超过生理所需要的量给动物服用,则会从尿中排出。即使大量口服,进行
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,也能耐受。给小鼠每日口服0.5-1.0g/kg,连续7d,或给家畜大量服用,均未发现中毒现象。
用途:人工合成的药用维生素c与天然维生素c完全相同。该品能促进
叶酸变成四氢叶酸,有利于
核酸合成,促进
红细胞的生成。还能使三价铁离子还原为二价铁离子,从而易于被人体吸收,也有益于细胞的生成。维生素c在体内参与
胶原蛋白的生成。具有中和毒素、促进
抗体的生成作用,可增强机体的解毒功能。在医药上主要用于对坏血病的预防或治疗,以及用于因抗血酸不足而引起的龋齿、牙龈脓肿、贫血、生长发育停滞等疾病。
提示:大部分词条有不同角度的多个解释,欲全面了解请查看下面的“更多相关内容”。